肠子“闹情绪”,菌群移植来帮忙
2022-06-27

不知何故,患有老胃病的刘阿姨,今年63岁,最近两年,腹泻、腹痛、腹胀,夜间尤其加重,伴随严重的失眠,有时整夜疼得睡不着。一段时间下来,体重减轻了十多斤,人越来越虚弱。令人不解的是,经过胃镜、肠镜等检查,刘阿姨并没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变,被诊断为“肠易激综合征”。家人带着她四处求医,西药、中药轮番上阵,但是腹部疼痛却始终没有缓解,而且有越演越烈之势。
眼看着境况越来越差,刘阿姨的在家人劝说下来到医院消化科。医院看了刘阿姨的病例,诊断为焦虑引起的胃肠功能紊乱。在医生的引导下,刘阿姨终于吐露了原委,找到了病根。原来,两年前,一直跟刘阿姨因家事烦心导致轻焦虑缠身,而长期焦虑的情绪引发胃肠功能紊乱,胃肠紊乱症状又反过来加重了焦虑情绪。
肠道闹情绪
看到样的病例,我们不禁要问:“功能性肠胃病”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病?这种病可治以治愈吗?带着上述问题,笔者采访了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消化内科专家顾同进教授。
 
“功能性肠胃病”就是肠子“闹情绪”了
看到“功能性肠胃病”,许多读者疑惑不解,“我怎么从没听过这种病呢?”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消化内科顾同进教授告诉笔者,“功能性肠胃病”就是肠易激综合征,通俗地说,就是肠子“闹情绪”了。这是一种肠道(主要是结肠)功能失调性疾病,由于结肠的运动和分泌功能紊乱,而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此病以前的诊断用语比较混乱,曾叫做:“激惹性结肠炎、痉挛性结肠炎、黏液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结肠激惹综合征、肠道神经官能症、胃肠道功能紊乱、肠痉挛和功能性结肠病等。
近年来,我国消化内科学界倡导统一使用“肠易激综合征”这一病名。以避免诊断混乱现象,又便于国际间的学术交流。
 
5位女性或8名男性中就有1人患此症
顾教授说,“功能性肠胃病”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以肠道运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消化道常见疾病。在临床上相当常见。一般健康人群中,每五名女性或八名男性中就有一人患此症。
近年来,“功能性肠胃病”在临床上越来越受到专家关注,但是到目前为止,其病因尚不完全清楚。有人认为与肠道的敏感性增加(易激)有关,如受凉、吃生冷食或油腻食物、精神紧张、焦虑均可导致发作,故也有“胃肠道哮喘的”称谓。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大部分患者伴有失眠、焦虑、抑郁、疑病等,因此精神因素是该病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
最新的研究发现,性情急躁、容易焦虑的人在工作紧张的情况下很容易患上肠易激综合征和消化性溃疡。另外,男性、有家族病史、经常上夜班或三班倒的人、O型血和抽烟的人也是高危人群。其原因是精神紧张会导致肠蠕动加快,从而引起腹泻;相反,我们整天“郁郁寡欢”、懒得动弹时,便会引起便秘。除此之外,肠易激综合征可能与遗传、肠道菌群失调等因素有关。如安倍出现的“功能性肠胃病”症状,便是消化出了题,导致安倍没有食欲,体重下降。这些症状主要由“体力衰竭和精神紧张”引发的。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腹泻的特点
每天大便可有2~3次或4~5次。往往每日的第一次大便可成形、量也多,但以后的大便可不成形,且量也少,从不会带血,大便集中上午,夜晚不会有大便,有时便前有腹痛,便后腹痛即消失。虽然长期反复腹泻,但病人一般状况良好,不会消瘦。大便检查除偶有粘液外,无红、白细胞,大便隐血试验阴性,大便培养不会有致病菌生长,作X线钡灌肠或肠镜检查,除偶有肠痉挛征象外,别无其他阳性发现。
 
菌群移植可以治疗多种疾病
菌群移植技术最早于东晋时期的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就记载了用粪液治疗食物中毒及腹泻。将健康人粪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胃肠道内,重建新的肠道菌群,实现肠道及肠道外疾病的治疗。
正常人体消化道里容纳了超过100万亿的细菌,其中种类就超过了1000种,是人身上细胞总数的10倍。这些肠道菌群参与人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免疫功能,正常的肠道菌群会维持一个动态平衡,保持着一种健康的状态。如果肠道菌群受到破坏,破坏了菌群的动态平衡,这就让一些与菌群紊乱导致的疾病变得难以治疗,比如说便秘、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代谢综合征、过敏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等。
除此之外,菌群移植也可以治疗肠道外疾病如糖尿病、肥胖症、脂肪肝等,最具代表性的为神经精神系统,如帕金森病、自闭症、焦虑症和抑郁症等。这是因为肠道被认为是人类的第二大脑,诸多的神经递质均为肠道合成,肠道菌群失衡情况下,极容易导致神经精神系统的疾病。
 
测一测:
你有肠易激综合征吗?
  一、在过去的12个月中,如有多于12周(连续或不连续)的时间里发生腹痛或腹部不适,且以下三项特征中有两项表现:
  1.排便后疼痛不适可减轻;
  2.排便频率改变;
  3.大便软硬度改变(硬便或稀便)。
  二、以下症状不是必须出现的,但如果发生越多,诊断时就越明确:
  1.排便频率异常(每天超过3次或者每周少于3次);
  2.大便外形异常(块状便、硬便、稀便、水样便);
  3.排便异常(大便费力、便意急迫、便后不尽感);
  4.排粘液便;
  5.感到腹胀。
提示:您可以根据上述标准先进行自我评判。出现以上症状后,需到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以排除是否有器质性、代谢性和感染性疾病。
 
深度阅读
间歇禁食喂养后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物的变化可能对轴突再生起到关键作用
近日,来自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Simone Di Giovanni教授团队,在《自然》杂志发表重磅研究成果。
为了探索间歇禁食对周围神经再生能力的影响,研究人员分别对小鼠进行10天的间歇禁食喂养和常规喂养(AL),然后对其坐骨神经造成挤压损伤(SNC),并在SNC24小时和72小时后进行轴突再生的评估。
研究人员惊喜的发现,间歇禁食喂养的小鼠坐骨神经轴突再生的速度明显快于常规喂养的小鼠,且SNC小鼠的脊髓背根节(DRG,感觉传导的初级神经元所在位置)神经元轴突生长也明显增加。
间歇禁食喂养的小鼠在坐骨神经造成挤压损伤72小时后轴突再生的速度明显快于常规喂养的小鼠。
由于间歇禁食喂养方式改变了小鼠的饮食与代谢状态,因此研究人员猜想代谢的变化可能是导致间歇禁食促进轴突再生的关键。
为了验证这一点,研究人员对间歇禁食和常规喂养小鼠的血清进行了代谢物的检测,总共识别出79种代谢物,其中14种代谢物在间歇禁食喂养后明显改变。
根据代谢物来源的不同,可将这14种代谢物分为两类:微生物衍生代谢物和宿主代谢物。有趣的是,间歇禁食喂养后浓度升高最明显的4种代谢物均为微生物衍生代谢物,分别为3-吲哚乳酸,2,3-丁二醇,木糖和吲哚-3-丙酸(IPA)。这提示间歇禁食喂养后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物的变化可能对轴突再生起到关键作用。
间歇禁食喂养后浓度升高最明显的4种代谢物均为微生物衍生代谢物。
为了评估间歇禁食喂养导致肠道微生物的变化在促进坐骨神经再生中的作用,研究人员将从间歇禁食喂养小鼠上采集到的肠道菌群移植到常规喂养小鼠体内。
经过菌群移植后的常规喂养小鼠在SNC后神经再生的速度明显加快,而使用万古霉素清除产生吲哚代谢物的革兰氏阳性菌(双歧杆菌、乳杆菌和生孢梭菌等)后,间歇禁食促进轴突再生的能力被大大削弱。这些结果提示革兰氏阳性细菌在间歇禁食促进轴突再生中扮演关键角色。

本文采写/尹学兵